EP#53 : 情緒靈敏力: 駕馭內在世界 : Emotional Agility by Susan David
情緒敏捷度:駕馭內在世界以蓬勃發展情緒敏捷度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技能,由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蘇珊·戴維博士推廣。它被定義為「以開放的心態處理你的想法、感受和經驗,並以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目標的方式駕馭它們的能力」。這項技能讓個人能夠以好奇心、同情心和勇氣面對和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避免或被情緒所困擾。情緒敏捷度不僅僅是情緒智力或自我意識,它還將價值觀和習慣改變的科學結合起來,以實現持續的積極變化。情緒敏捷度的核心概念情緒敏捷度被明確對比於「情緒僵化」。情緒僵化是指個人「習慣性地壓抑或反思情緒,這會導致更多的痛苦,並將他們從生活中最有意義的部分中拉開」。這會導致被情緒所「勾住」,將想法視為事實,並依據這些想法行事,即使它們與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不符。戴維博士強調,情緒並非好壞之分;它們是「我們關心事物的預兆」)。即使是憤怒、悲傷或焦慮等「負面」情緒也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指示一個人的需求和價值觀。例如,感到無聊可能預示著一個人渴望成長和學習;孤獨可能預示著對連結和親密的渴望;而內疚則可能揭示一個人對某件事的重視。情緒敏捷度的四大步驟蘇珊·戴維博士在她的著作《情緒敏捷度:擺脫困境、擁抱變化,並在工作和生活中茁壯成長》中概述了實現情緒敏捷度的四個步驟:出現(Showing Up):這涉及以好奇心和同情心認識並面對一個人的所有情緒、想法和故事,不帶判斷。這與壓抑或沉溺於情緒相對立。戴維解釋說,「接受是改變的先決條件」。當一個人允許自己感受而不加評判時,就能開啟積極變化的道路。一個關鍵的見解是:「情緒本身就包含禮物。它們常常令人不適,但它們常常預示著我們所關心的事物、我們的需求和我們的價值觀。」抽離(Stepping Out):這個步驟強調為情緒和想法貼上準確的標籤,並與它們保持距離,將它們視為數據而非指令。戴維建議說,「我注意到我感到悲傷」或「我感到悲傷」,而不是說「我悲傷」,這樣可以將情緒視為當下的體驗,而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身份。這種客觀的視角有助於「解除勾住」(unhook)情緒,從而對一個人的行為和決策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遵循你的「為何」(Walking Your Why):這一步的核心是確定並依據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生活。情緒可以成為引導一個人認識其價值觀和需求的指南。例如,孤獨感表明一個人重視連結。當行動與價值觀保持一致時,個人會體驗到更大的意義和滿足感。戴維說:「當我們與我們的『為何』之心跳、我們的價值觀之心跳聯繫得更緊密時,它會讓我們在一個非常複雜的世界中保持腳踏實地。」繼續前進(Moving On):最後一步是根據一個人的價值觀採取行動,即使是做出小的、有意義的習慣改變。這些「微小調整」(tiny tweaks)可以是將新習慣附加到現有習慣上,並鼓勵對不舒服的情緒做出有意識的回應。例如,為了重視連結,即使感覺很忙,早上給伴侶一個親密的擁抱也可以是朝著情緒敏捷度邁出的一小步。戴維指出:「當我們對所有情緒都敞開心扉時,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可以一手帶著恐懼,一手帶著勇氣,並且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並被允許同時存在。」情緒敏捷度的重要性和好處情緒敏捷度對個人福祉和領導力都有深遠的影響:提升韌性:情緒敏捷的個體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得更快,從經驗中學習,並「從逆境中反彈得更強」。改善決策:它允許個人退後一步,從更客觀的角度看待情況,從而做出更周到、有意識的決策。建立更強的關係:透過培養自我同情心和準確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情緒敏捷度能提升同理心和溝通,從而建立更信任和協作的關係。促進創新與成長:擺脫僵化思維和對失敗的恐懼,使個人更能接受新想法和創造性解決方案。降低壓力與倦怠:情緒敏捷度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因為個人能夠有效地管理和調整對觸發因素的反應,而不是被它們所困擾。在職場中,情緒敏捷的領導者能夠「在壓力情況下保持冷靜」、「主動應對困難人物和/或情況」以及「以積極的方式表達複雜情緒」。他們透過積極傾聽、願意討論自己的感受(以專業和適當的方式)以及花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來樹立榜樣。克服障礙與實際應用雖然情緒敏捷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學會的,但它可以透過練習來培養。常見的障礙包括「毒性正向」(toxic positivity),即透過強制樂觀來壓抑負面情緒,以及被過去的故事和根深蒂固的信仰所「勾住」。毒性正向:戴維強烈批評「毒性正向」的概念,她認為這是一種「包裹著彩虹和閃光點的否認」。她解釋說,這會導致個人逃避現實,剝奪他們從困難情緒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研究甚至表明,單獨的正向肯定實際上會適得其反,因為它可能會欺騙大腦以為工作已經完成。「勾住」與敘事:人們經常被內在敘事所「勾住」,這些敘事基於對過去經驗的錯誤解釋。這些敘事會導致重複性的、無益的行為模式。情緒敏捷度提供了「解除勾住」的策略,例如透過正念(mindfulness)和日記來處理當下或過去的情緒。從「不得不」到「想要」的目標:戴維強調將目標從「不得不做」轉變為「想要做」的重要性,因為後者源於核心價值觀。由義務或羞恥驅動的「不得不做」的目標會導致怨恨和抵制,而由價值觀驅動的「想要做」的目標會促進持久的習慣改變和動力。小幅調整與漸進變化:實現改變的最佳方式是透過小的、故意的調整,而不是重大的、激進的轉變。這些微小的改變,如果與價值觀保持一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成重大的影響。接受與同情:自我同情對於克服恥辱感和從失敗中恢復至關重要。它涉及以寬恕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就像對待所愛的人一樣。總之,情緒敏捷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能讓個人完整地感受自己的情緒,但又不會被它們所控制。它提供了一個框架,讓個人能夠有意識地選擇他們的反應,與他們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並在複雜而不確定的世界中培養成長和蓬勃發展的能力。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說:「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那空間裡,有我們選擇回應的力量。在我們的回應中,蘊含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
11:24
--------
11:24
EP#52 : 一個新世界 : 喚醒內在的力量 :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by Eckhart Tolle
I. 核心理念:意識的轉變與小我的超越Eckhart Tolle 在《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中,提出人類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演化階段,面臨「演化或滅亡」的嚴峻選擇。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混亂、衝突與痛苦,其根本原因在於集體「小我」的運作。透過提升個人意識,超越小我,才能實現人類意識的轉變,進而創造一個「新地球」——一個更和諧、和平的世界。意識的演化與新地球的誕生: Tolle 指出:「一個新天是指人類意識轉化後的狀態,而一個新地球是它在物理領域的映射。」這意味著真正的全球轉變始於內在的個人覺醒,當個體脫離小我並進入覺知,這種內在的轉變會向外輻射,影響家庭、社群乃至整個世界,最終促成集體覺醒。小我的本質: 小我被定義為「僅僅是與形式的認同,主要指思想形式。」它是一種「虛幻的自我感」,植根於記憶、思想、角色、所有物和社會地位,並在無意識中渴望優越感、掌控和更多。小我導致與整體的分離感,是恐懼、貪婪和權力慾望的根源,也是人類集體瘋狂的驅動力。痛苦之身: Tolle 引入「痛苦之身」的概念,指長期未被處理的負面情緒能量的積累,它像一個半自主實體,以負面思想和關係中的「戲劇化」為食,渴望痛苦以維持其存在。覺察痛苦之身並拒絕認同,是化解其影響的關鍵,將痛苦轉化為覺知。覺醒的必要性: Tolle 認為,人類歷史上的苦難,尤其是 20 世紀的暴力和環境破壞,都彰顯了小我功能失調的嚴重性,使得意識的根本性轉變變得刻不容緩。II. 超越小我的途徑:活在當下與臨在的力量Tolle 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方法,引導讀者如何擺脫小我的束縛,活在當下,並培養「臨在」的力量。臨在是力量: 臨在(Presence)是 Tolle 哲學的核心。它意味著全然活在當下,不被過去的記憶或對未來的擔憂所牽制。痛苦主要來自於抗拒當下,而臨在能讓一個人從「心理時間」中解放出來,擺脫頭腦的喧囂和反應模式。認出小我的聲音: Tolle 鼓勵讀者「觀察腦海中的聲音」,不加評判。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在你和你的思想之間創造空間,削弱思想的掌控。你開始意識到你不是你的思想,而是思想背後的覺知。放下執著與接納: 「這個同樣也會過去」這句話,揭示了萬物無常的真相,有助於我們放下對形式的執著。接納現狀,而非抗拒,是通往內心平靜的途徑。接納並非消極,而是終止內在衝突,讓問題得以解決。回應而非反應: 在面對挑戰或困難時,臨在的狀態能使人「回應」而非「反應」。當一個人覺察到小我的行為時,覺知便開始顯現,並能作出明智的選擇。內在身體的覺察: 感受內在身體的「活力」能將注意力從思想中抽離,進入更深層次的臨在。透過有意識的呼吸和感受身體內部的能量場,可以連結到「無形」的生命源頭。「我」與「我的故事」: Tolle 強調,我們所認為的「我」和「我的故事」大多是小我創造的虛構。真正的「我」是那個在故事、思想、情感和身體之外的「觀察者」或「覺知」。III. 生活中的實踐:活出目的與豐盛Tolle 的教導不僅限於理論,更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指引,以培養更豐盛、有意義的生活。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 Tolle 區分了兩種生命目的:內在目的(Inner Purpose): 覺醒並活在當下,與生命整體保持一致。這是最根本、首要的目的。外在目的(Outer Purpose): 個人在世間的獨特表達,如事業、創造力或服務。這是在內在目的基礎上實現的,並會被意識的品質所潤澤。覺醒的行動: 行動源於臨在,而非恐懼或憤怒。Tolle 提出了「覺醒的行動」三種模式:接納(Acceptance): 願意且平靜地執行所需的任務,即使它們不令人愉悅。享受(Enjoyment): 真正的喜悅不是來自於所做之事,而是從內在深處流淌而出,潤澤行動本身。熱忱(Enthusiasm): 結合深層的享受和一個努力邁向的目標或願景。熱忱具有高度的能量頻率,與宇宙的創造力共鳴,不同於壓力的產物。豐盛與感恩: 豐盛不是從外界獲取,而是你內在狀態的反映。承認生活中已有的美好是所有豐盛的基礎。當你感受到內在的豐盛,它會自然流向世界,因為「你無法顯化出你想要的,你只能顯化出你擁有的」。關係的轉變: Tolle 認為,關係是成長的鏡子。意識到的關係(conscious relationships)是雙方致力於臨在和覺知的關係。當小我的期望被放下,關係就能成為靈性覺醒的載體,培養同理心、真實溝通和無條件的愛。面對苦難: 苦難具有崇高的目的——意識的演化和小我的燒盡。「痛苦會驅使你更深入」;「苦難之火會變成意識之光」。當你無法再忍受無止盡的苦難時,覺醒就開始了。IV. 爭議與影響《一個新世界》在出版後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特別是經過 Oprah Winfrey 的大力推薦,全球銷量超過 1500 萬冊。巨大影響力: Oprah Winfrey 於 2008 年將其選入讀書俱樂部,並與 Tolle 共同主持了 10 週的網路研討會,使得該書迅速成為暢銷書,並被翻譯成 50 種語言。許多讀者表示,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們對自我和世界的看法,帶來了深刻的「頓悟時刻」。批評與反思: 儘管廣受好評,該書也面臨一些批評。有評論家認為 Tolle 的思想並非全新,而是借鑒了東方靈性(如佛教、印度教的「瑪雅」和「杜卡」概念)及斯多葛主義,但未明確引用。另一些人則認為 Tolle 的教導過於簡化複雜的心理和存在問題,並質疑其與基督信仰的相容性。Greg Boyd 等基督徒評論家指出,Tolle 對於「神是愛」的詮釋與聖經教義相悖,認為 Tolle 的核心思想是將個體融入整體,最終消融了獨立的「他者」,這與基督教強調的「神與個體之間愛的關係」大相徑庭。此外,Tolle 聲稱自己的教導不涉及「信仰系統」,但其書中充滿了特定的宗教性觀點,這也被視為一種矛盾。非宗教性靈性: Tolle 強調自己不隸屬於任何特定宗教或傳統,他的教導是關於「靈性」而非「宗教」。他認為,傳統宗教的教義往往因誤解和扭曲而變得僵化,甚至被小我所劫持,導致分裂和仇恨。真正的靈性是關於意識的轉化,而非遵循特定的信仰體系。總體而言,《一個新世界》是一本深刻探討人類意識、小我本質和靈性覺醒的著作。Tolle 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實用建議,鼓勵讀者超越傳統思維模式,活在當下,從而實現個人與集體的轉變,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平、豐盛的地球。
--------
12:59
--------
12:59
EP#51 : 深刻認識一個人: 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非凡之處 : How to Know a Person: The Art of Seeing Others Deeply and Being Deeply Seen by David Br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