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dsändningarNäringsliv《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Senaste avsnittet

Tillgängliga avsnitt

5 resultat 449
  • 當「十年磨一劍」不再吸引孩子,該如何引導他們培養一技之長?儘管吃力不討好,是誰幫助孩子就業?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約2500名國中生中輟,在校狀況不穩,其中有500名不會繼續升學。就算進入了高中職,每年休學的學生也超過36000名。未就學的少年若不想散在家裡,就必須得工作,但學歷不高的他們能踏入哪些職場? 以前,少年流向營建業、住宿業,擔起工地裡的體力活,或在農地裡噴灑農藥,願意一步步累積資本。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群網路的影響,現在的他們更喜歡賺「快錢」,不僅投入送餐、物流等短暫的兼職工作,也嚮往光鮮亮麗的直播主,希望能靠說話、表演賺錢。 只是,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成功當上網紅,但「十年磨一劍」不容易吸引少年,兒少工作者又該如何引導,培養他們一技之長,甚至是生活自立的能力? 今年,《報導者》團隊重返「廢墟少年」現場,看見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為孩子創造新的就業選擇。面對失功能的家庭、不斷「退貨」的就業市場,他們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不只培訓少年們的專業技能和社交技巧,更要肩負「替代親職」:在情緒上支持少年度過難關,或者在實務上協助開辦銀行賬戶、出席道安講習。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的第二集podcast,我們採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就業服務員睢雁婷(綽號「阿追」),聊聊他們如何透過串連產業資源、開發友善店家,引導少年走出對未來無望的廢墟。 來賓|《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就服員睢雁婷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https://pse.is/7vyytt 【在廢墟上造城堡──匠的救贖,社群接力重啟人生】https://pse.is/7x6768 【讓我們幫你養活自己──「替代父母」加強少年就業力,連結友善雇主】https://pse.is/7x678v 📍重溫集數: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https://pse.is/7w969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9:28
  • 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真相:中國代表權與台灣無關,國際論述的戰場更成台海安全關鍵?國際力挺之際,台灣內部怎麼看?
    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過去半世紀以來,中國將2758視為佐證國際承認「一中原則」的關鍵密碼。然而,這項決議從未提及「台灣」,更沒有處理台灣的主權問題。 事實上,中國長期扭曲解讀2758號決議,再加上各國對其威脅行徑、台海戰爭風險的憂慮,已經讓多個民主陣營國家相繼表態。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及歐洲議會等七國國會,皆通過決議,明確指出2758無涉台灣地位,並反對中國對該決議的錯誤解讀。 然而,儘管這些國際盟友努力聲援台灣,但當他們回頭看台灣,卻發現台灣自己的國會,始終沒有對這件事表態。三份來自不同政黨針對2758號決議的提案卡在立法院,遲遲未展開實質討論。幾位友台議員告訴《報導者》:台灣的沉默,讓他們困惑,也感到不安。 為何這份從沒提到「台灣」的決議,反而成了排除台灣的工具?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扭曲聯合國的決議內容,造成各國解讀南轅北轍?台灣內部的「共識」又是什麼呢? 來賓|《報導者》英國特派員洪雅芳、影音製作人汪彥成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林彥伶 圖片來源|un.org 📍搭配閱讀: 【台灣主權地位的敘事戰場──當世界開始追問「聯大2758號決議」】https://pse.is/7whv7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7:58
  •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
    「孩子當然無法選擇自己要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有些孩子,真的是生下來受苦。」 2017 年《報導者》推出《廢墟少年》專題,隔年衛福部宣布「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讓資源不只瞄準「高風險」下的兒童,還包含孩子身邊面臨種種「危機」的大人,試圖看見家庭脆弱的全貌並即時介入。但是,社安網上路 7 年了,墜落的孩子們真的有被接住嗎? 《報導者》團隊重返「廢墟」現場,看見這些年來家庭結構迅速的變化、疫情的影響,甚至網路與科技的演變,如何加劇了脆弱家庭兒少的嚴峻處境。他們不只身處物質的廢墟、心靈的廢墟,還有對未來無望的廢墟,已經超越政府和第一線工作者能夠追趕的地步。現實是,這些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孩子,在教育體系與社會更是一步步被排除,但我們「不去看」,並不代表他們就「不存在」。 《The Real Story》將用3集的時間,帶聽眾走入廢墟現場,聽見墜落的少年、少女,以及陪伴他們凝視深淵的人的聲音。這集,8年前企劃《廢墟少年》專題的《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與長期關注安置機構與兒少議題的資深記者曹馥年,一起聊聊孩子身處環境的劇變,以及社會持續忽視可能將付出的代價。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https://pse.is/7vyytt 【重回「廢墟少年」現場:那些深淵邊緣的孩子,與接住他們的人】https://pse.is/7vyz6s 【一個家16名社工:一主責、多協力,脆家裡的多重分工宇宙】https://pse.is/7w7fx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4:58
  • 今天來敲婉|間諜出沒校門口、菜市場、軍事基地外?從檢舉「可疑路人」貼文,看台灣社會焦慮核心
    近日,檢舉「可疑路人」的文章或照片在網路轉傳,貼文呼籲網友留意街上形跡可疑、特別是拿手機直播的人,指稱他們可能是中國來的間諜,正在搜集台灣的情資。 滿天飛的貼文裡,被拍攝的場景包括學校、公園、菜市場,還有軍事基地外,不過多數都在事後刪文、或有自稱本人親友出面澄清「誤會一場」。目前唯二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例都是跟直播拍攝學生有關,因影像內容清楚拍到孩童臉部,涉嫌違反《刑法》妨害祕密罪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法辦,一人為中國籍配偶,另一名則是台灣籍女子。 台灣社會緊張什麼?專家眼裡,「對國家安全的陌生心理」或許正是脆弱根源。這集,從「檢舉路人」現象談起,以現行法條規範釋疑「街拍」需要注意的事,從軍事角度分析其中國安疑慮高低;究竟,民眾的恐懼為何產生?它可能成為有心人士發動「認知戰」的養分嗎?我們如何在這場群眾焦慮中,不被恐懼吃掉冷靜、強化心理韌性?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我們該怕誰──直播、街拍、間諜?從國安疑雲到群眾焦慮的台灣當代現場】https://pse.is/7vcxf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3:08
  • 在急診室只能救到底?提早「溝通死亡」不是放棄,為身體關機前提供「安寧」選項,好好和世界說再見
    「阿伯,如果真的太喘,你要插管嗎?」這是亞東醫院急診部醫師張閎斌與癌末病人的對話。2024年7月,台灣急診醫學會首次發布《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希望急診不只是反覆地搶救,也能成為病人最後跟世界好好道別之處。身為參與指引設計之一的張閎斌醫師,想透過指引帶出什麼思維? 在慌亂的急診室裡,如何告訴家屬最壞的消息?張閎斌認為,重要的不是談出結果,而是儘早開啟對話。這是過度醫療的病人,透過長年臥床、往返醫院的痛苦人生,教會他思考急救與生命意義的重要功課。 民眾可以自己決定醫療選擇!簽署不施予心肺復甦術DNR和預立醫療決定AD,有助醫療團隊明確掌握病人的想法,這些在急救時能派上用場嗎? 源自外婆臨終前面對死亡的經驗,《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端出「急診中如何安寧」系列報導。但在分秒必爭、搶救生命的急診室裡,「死亡」討論並不容易。報導刊出後,隨即在醫界引發討論,有醫護認為,此刻急診壅塞、人力吃緊,怎麼可能啟動善終討論、雖然值得倡議但是否太過理想? 這集,受訪者將回應讀者提問,並透過在急診室裡「談死」,看見推行急診安寧指引上路這一年來的現實困境。 來賓|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張閎斌醫師、《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為漂流病人安置終點,急診中的「安寧」如何可求?】https://pse.is/7uzhe9 【留住最後一刻的生命品質──急診安寧顛簸前行,7大障礙待解】https://pse.is/7uzhwg 【媽媽親身教我好好送病人離開:一位急診醫師的安寧實踐之路】https://pse.is/7uzjfx 【一場急診室中的死亡:如何坐下來跟孩子談論「父母死了」】https://pse.is/7uzk97 📍重溫集數: 【善終就像擲筊?沒地方死的租客、痛到跳樓的患者、急診現場的家庭會議,那些發生在台灣的真實臨終故事】https://pse.is/7uzmka 【無床可躺、無人換藥、無法如願的插管抉擇⋯⋯騎著摩托車穿梭無數臨終家庭,安寧照護第一線的匱乏與希望】https://pse.is/7uzm4j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5:21

Fler podcasts i Näringsliv

Om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email protected]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odcast-webbplats

Lyssna på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Börsens Finest och många andra poddar från världens alla hörn med radio.se-appen

Hämta den kostnadsfria radio.se-appen

  • Bokmärk stationer och podcasts
  • Strömma via Wi-Fi eller Bluetooth
  • Stödjer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ånga andra appfunktioner
Sociala nätverk
v7.21.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7/22/2025 - 7:04:39 PM